他是90后。同事说,他发现案件线索就会两眼放光,还要找人辩上一辩。他说:“公益诉讼检察官要做个有心人,要会找线索会沟通。”转眼3年过去,他真的把自己磨练成了办案能手。
他认为,干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,案件线索发现能力至关重要。信息爆炸的时代,检察官要处处留意,练就一双发现线索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有一次,他路过工地看到一台大型粉碎机正在粉碎石块、水泥块等,粉尘很多,在远处都可以看到。他意识到,这可能会造成空气污染,会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。他立即着手调查,拍摄视频,还留下详细的坐标定位,固定证据,询问工地负责人及周边居民,当天就向相关部门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。第二天,粉碎机就被运走了。
有一回,检察院收到某公司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的线索,深入调查后向法院提起诉讼。为了尽快减少环境污染、防止环境恶化,他主动申请前往案发现场对化工废料污染物的倾倒情况进行查看,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挖掘,记录转移处置污染物的过磅称重数量。
同时,还提醒处置人员在转运过程中,要将现场被污染的所有沙土、水、桶、塑料膜全部打包,进行无害化处理。他说,诉讼不是目的,维护公益才是,要维护好生态环境,修复是重要的一环。
他喜欢钓鱼。有一阵子,他发现很多渔具店都在售卖地笼,一些乡镇场的自然水域中也有放置。地笼是法律明令禁止的非法渔具,对水生资源的破坏性较大。为此,他推动具有监督和管理职责的部门,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,联合对违法销售地笼行为进行处理。历时半年,共清理、销毁、收缴地笼近600条,终于还了鱼儿们一汪自由的碧水。
在回访中,相关部门负责人给我们点赞。他们说,检察机关事前充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,体现了对他们的重视。这种群众身边的“小专项”监督,以后可以多开展,不断推动社会的“大治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