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销售养老产品诈骗:诈骗分子打着免费赠送鸡蛋、米、油、水果、礼品等幌子,开办养生讲座,虚假宣传“保健产品”“治疗药品”“神奇偏方疗法”等,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,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,涉嫌非法诈骗。
2.开展养老帮扶诈骗:假借义务诊疗、心理关爱、直播陪护、慈善捐助志愿者服务、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中老年人的信任后,以多种形式对中老年人实施诈骗。
3.代办养老保险诈骗:冒充银行或社保工作人员,谎称能以特殊条件帮助办理社保、提前退休等服务,或谎称社保卡出现异地被刷等异常,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号、社保卡号及密码等信息,为防再次被盗须办理转款手续诱使受害人将钱转到指定帐户,在收到受害人钱款后携款跑路。
4.提供养老服务诈骗:利用上门照料、机构托管、提供床位等形式,通过诱骗中老年人签订合同、缴纳会费、购买养老床位、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手段,非法占有他人钱财。
5.低价养老旅行诈骗:部分旅行社以低价游、免费游的噱头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。随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,将商品以高于市场价多倍的价格卖给老人们。除此之外,旅行社还降低住宿、饮食标准,或将各种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。
针对上述骗局,检察官在此想提醒广大老年朋友:
1.保持正确的保健理念
不轻信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“保健品”,从正规的医疗机构等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。
2.谨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
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不贪图便宜,不轻信所谓机构开展的各类“免费讲座”“免费按摩”等,警惕各类“稳赚不赔”“低投入低风险”却高额回报的宣传。
3.妥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
不点击各类陌生链接,不在陌生或不正规的网站、机构等填写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。
4.不轻易相信他人
对于自称银行、保险机构等工作人员或自称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短信或电话等,保持谨慎,如有疑问,可第一时间和成年子女共同商议,也可及时拨打相应机构的官方电话核实,或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。
5.提高反诈意识
多关注新闻媒体或街道、社区等开展的反诈宣传,提高警惕性,必要时可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有效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等。